1924年,張丙儀出生在東辛店鎮張家村,他還很小的時候,父親就去世了,母親不堪生活的壓力選擇了改嫁。從此,幼小的張丙儀失去了生活的依靠。村里人見他可憐,時常接濟,張丙儀是吃百家飯、穿百家衣長大的。
1943年6月入伍,1949年退伍,參加過平津戰役,榮立一等功一次、二等功一次,嘉獎特等功一次。
1943年,正是日本鬼子最猖狂的時候,他們時常到村子里掃蕩,害得老百姓日子沒法過。當時家里就張丙儀一個人,無牽無掛,看著鬼子到處作惡,張丙儀恨得牙根癢癢,于是加入了抗日的隊伍,也就是慶云抗日救國軍縣大隊,被任命為三連8班班長。
雖說是班長,可張丙儀就是個“光桿司令”,班里就張丙儀一個人。為了拉起隊伍來,張丙儀到處宣傳抗日,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,終于有了效果,擴大到了10來人。這時候,縣大隊也從原來的60多人,發展到300多人,抗日隊伍逐漸壯大。
1944年7月,在現在的濱州陽信縣的一場戰斗中,張丙儀帶領的班負責突襲日偽軍建在縣城周邊的一個炮樓,里面共有11名日偽軍把守,周圍都是密密麻麻的鐵絲網。
當時,炮樓里有人發現了八路軍的行蹤,他們十分慌張,沒命地往張丙儀所在的陣地上射擊,子彈密集地襲來。這時,連長派傳令兵過來對張丙儀說,“別磨蹭,抓緊時間拿下炮樓。 ”看著敵人近在眼前,卻沒半點法子,張丙儀也很惱火,向戰士們吼了一嗓子“掩護我”,便冒著槍林彈雨,拖著鍘刀,打了幾個滾,滾到鐵絲網旁邊。連著剁了好幾下,鐵絲網一點兒都沒破,這時,張丙儀突然看到了綁鐵絲網的木樁,于是使勁向木樁砍去。手都磨破了,這才把木樁剁開,張丙儀穿過鐵絲網,匍匐到炮樓下邊,把一顆手榴彈從敵人的機槍口扔了進去,“轟”地一聲后,炮樓里一下子沒有了聲音,機槍都啞了火。
張丙儀十分納悶,悄悄地摸進炮樓,只見手榴彈炸死了2個日偽軍,剩下4個嚇破了膽,抱著頭鉆到床和桌子底下瑟瑟發抖。這一次,因為在戰斗中表現突出,張丙儀所帶領的班還獲得了軍區嘉獎。
像這樣的戰斗,張丙儀現在能記住并數得出來的,就有大大小小63次,但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紀家鋪的那場戰斗。
1945年5月,慶云縣板營鎮,200多名日偽軍準備把從鄉親們手中搜刮來的糧食運送到縣城據點。為了不讓他們得逞,縣大隊決定兵分兩路打伏擊,一路隱蔽在李家店附近,一路在紀家鋪,張丙儀當時就隨部隊埋伏在紀家鋪。由于不慎泄露了行蹤,張丙儀等3個連的戰士被200多名敵人包圍在了李營魏。
那一仗,戰斗慘烈,日偽軍的騎兵連、機關槍全都上了陣,裝備遠遠比不上他們,人數上也處在劣勢,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,張丙儀心如刀絞。戰斗中,張丙儀的腿負了傷,不能動彈,只好隱蔽在路旁的草叢里,后來由于流血過多,昏死過去。
醒來時,已經是半夜,腿上的傷口結了痂,張丙儀掙扎著起來包扎了傷口。當時,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了,只是本能地一步一步挪進了旁邊一個小村子,一個老鄉收留了張丙儀,留在他家里養傷。
一個多月后,腿上的傷終于好轉,張丙儀迫不及待地求老鄉幫忙打聽隊伍在哪兒。當張丙儀找到隊伍時,連長嚇了一跳,“你小子竟然還活著?! ”他高興地拉著我的手不停地詢問。原來,那場戰斗從早上5點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,最后3個連打得只剩下8個人。戰斗結束后,戰友們都以為我犧牲了,到處找也沒找到尸體,還為張丙儀開了追悼會。
看到張丙儀活著回來,戰友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,張丙儀也流了淚,因為還有更多犧牲的戰友,再也看不見了。
1949年10月,新中國成立后,張丙儀選擇復員回鄉?;剜l后,他擔任東辛店鄉聯防隊長。張丙儀育有7子3女,兒女們都十分孝順,縣里還幫忙建起了房子。已經91歲的他身體還不錯,經常騎著電動三輪車到附近村里的親朋故舊處串門聊天。在他看來,經歷了戰爭年代血與火的洗禮,現在每一天的好日子都來之不易。邢志 田洪久 整理